说到老北京的游戏,那可真是数不胜数,每一款都藏着老一辈人的童年记忆。想象那会儿的街头巷尾,小伙伴们欢声笑语,玩得不亦乐乎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穿越时空,一起回味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老北京游戏吧!
升官图:官场风云,一掷千金

提起“升官图”,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款风靡全球的“大富豪”游戏。其实,老北京也有这样一款类似的游戏,名叫“升官图”。它可是有着千年历史,曾经一度因为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被禁止。如今,知道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。
“升官图”又称“彩选格”、“选官图”,据传始于唐代。在唐代,李郃、宋代刘敞都曾有过《汉官仪新选》,称为《选官图》。到了明代,谢肇淛在《五杂俎》中提到:“唐李郃有骰子选格,宋刘蒙叟、杨亿等有彩选格,即今升官图也。”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学家赵翼在《陔余业考》中也提到:“世俗局戏有升官图,开列大小官位于纸上,以明琼掷之,计点数之多寡,以定升降。”
这款游戏用转动陀螺来博戏,陀螺上有“德才功赃”四个字。转动方停止时文字是多少,就可以折合为棋盘上走几格。每格标识的官位不同,比赛者从“白丁”出发,谁先走到棋盘中心的“太师”、“太保”、“太傅”的位置,谁就算取得胜利。如果陀螺停止时出现“赃”字,则要扣分,棋子要相应后退。
这种游戏不仅好玩,还能帮助孩子们迅速了解当时朝廷组织架构,同时官位通过“德、才、功”晋升,而贪赃枉法则会退步,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。
撞拐:智慧与勇气的较量

老北京的传统游戏之一,就是“撞拐”。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,吸引了男女少年们的参与。首先,你需要找一个平整的场地,用粉笔画出一米左右的圆形区域,这些就是游戏的阵地。
游戏规则分为一对一或组对组两种形式。一对一的对决中,两个选手各自站在圈内,一条腿盘起,仅用另一条腿跳跃前行。比赛开始,一人出击,一人防守,双方用膝盖互相碰撞,但禁止使用手推拉。一旦有人被撞出圈子或失去单脚支撑,即宣告失败。攻守双方会交替角色,直到一方无法继续防守。
如果有多人参与,可以分组对抗,以最后坚守阵地且未被撞出的队伍为胜。在这个游戏中,智慧、敏捷、沉稳和勇敢是取胜的关键。撞拐不仅在笑声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,更锻炼了他们的信心和毅力,是一场寓教于乐的游戏体验。
抽陀螺:旋转的童年,飞扬的青春

在老北京,还有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——抽陀螺。早在明代,《帝京景物略》一书中就有所记载,表明这项活动在古代北京已有悠久的传统。
陀螺的制作相当简单,选用木质材料,形状类似一个上圆下尖的锥体,顶部装有一个小钢珠。为了增添观赏性,常常在陀螺上涂上环形的彩色,使其旋转时更显华丽。此外,一根约两尺长的小木棍配上绳索或细皮条,就成了抽陀螺必不可少的工具。
玩法富有技巧,首先在陀螺上缠绕鞭绳,然后用力将其放在平整的地面上,使钢珠旋转。孩子们用鞭子不断抽打,目标是让陀螺持续旋转。有些高手甚至能同时操控2至3个陀螺,或者与伙伴们进行比赛,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,这无疑增加了游戏的竞技性和乐趣。
上世纪40年代,抽陀螺在老北京男孩中尤其盛行。那时,由于日本占领,许多汉奸的行为令人痛恨,孩子们借此游戏表达对汉奸的不满和对侵略者的反抗。他们一边抽打陀螺,一边喊着“抽汉奸,打汉奸”,以此为口号,寄托了他们心中的愤慨和对胜利的期盼。
总的来说,抽陀螺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,更承载了老北京人的情感记忆和历史烙印。作为一项适合少儿的户外运动,它既锻炼了身体,也传承了文化,值得我们去推广和发扬。
弹球儿:指尖上的艺术,童年里的回忆
与抽陀螺相比,弹球儿这一游戏的历史要短得多,但在老北京街头,也时常能见到孩子们在玩儿。球儿是玻璃做的,大小不等,色彩不一。弹球儿